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悠长的文脉,让渝中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近年来,渝中紧紧围绕加快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以文化旅游强引擎赋能经济大发展,文商旅城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渝中相继获评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获国务院、市政府文旅产业发展督查激励,在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5位。
在这里,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山水之美、都市之美,美美与共。
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创新传播党的理论
渝中坚持以文化人,聚焦政治立魂、精神立德、人文立城、文艺立品、变革立制,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涵养城市精神,大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
2024年,渝中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坚持把“红岩渝理同行”理论宣讲与“学习新思想建设新重庆开创新局面”微宣讲活动贯通融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累计开展宣讲1800场,覆盖15万余人次,深受群众欢迎。
渝中创新打造的“红岩渝理同行”理论宣讲品牌尤为引人注目。该品牌组建的“思政名师行”“榜样模范行”“时代青年行”“风采巾帼行”“百姓名嘴行”“文艺大咖行”6个系列宣讲队伍,队伍成员涵盖红岩干部学院教师、党校教师、社科理论专家、道德模范等各类人才。同时,七星岗街道“城墙故事会”、菜园坝街道“初心讲堂”、大溪沟街道“小巷茶评会”等众多特色宣讲品牌纷纷涌现,与“红岩渝理同行”共同发力,用“新、活、实”的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
除了流动的宣讲队,渝中还打造了“亲民”的理论学习场所。全国首家“学习强国”主题社区——“学习强国”嘉西村主题社区入选“学习强国”主题社区线下空间(第一批)荣誉,成为重庆首个获此殊荣的地方。目前,渝中“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员总数已达3.2万人,并且在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学习强国”知识竞赛一等奖,成为全市首个三连冠区县。
活化利用文物资源
讲好重庆母城故事
在解放碑小什字附近,集聚着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其中一栋便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丰银行。2022年,在此基础上精心修缮改造的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开业。
“开馆以来,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该馆负责人张晓莹告诉记者,“三权分置、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功不可没。
据了解,该馆由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提供旧址并给予业务指导;重庆市钱币学会凭借400余名专业会员和18万件珍贵藏品,为展览提供了丰富素材;而渝中区属重点国有企业重庆渝中母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则承担起陈列布展、运营管理和宣传推广任务。
事实上,像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这样多方联手活化利用文物的情况还有很多。
近年来,渝中高标准实施大田湾体育场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55个,全区文物保护状况显著改善,文物完好率动态保持在97%以上,文物整体利用率达94%。“红色三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庆湖广会馆”改造提升还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十八梯还原“云梯式”山城繁荣景象,鲁祖庙重现“百年山城”巴渝市井文化。
在此基础上,渝中还十分重视“母城”记忆的挖掘推广、延续展示,充分依托渝中区母城文化研究中心,相继开展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国家试点、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调查研究工作,推动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加入“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数量全市第1。
文体服务不断升级
城市温度“触手可及”
元旦节的十八梯喜气洋洋,“乐响渝中”露天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台上,专业的乐团演奏着经典流行歌曲;台下,市民、游客们围坐在一起,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乐响渝中”音乐会文化惠民品牌由区文化旅游委2024年推出,区文化馆牵头实施,建立起了“需求对接—资源配送—效能评估”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在精准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联动重庆曲艺团、重庆民乐团等专业院团以及浪音社、梵乐团、大隐乐队等一批有品质、有情怀的爱乐人士,累计开展活动66场,惠及群众超20万人次。
近年来,渝中全面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始终将破解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创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基层、赋能“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作为工作重点,建成区级文化地标、街道级文化客厅、嵌入式新型文化空间“三级复合文化场所”。其中,西泠书房等21处公共文化空间上榜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上清寺街道成功创建重庆市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街道。
除了文化服务,旅游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升级。渝中构建了由1座跨江索道、115公里山城步道、7条观光巴士线路、4条水上轮渡航线组成的特色交通网络,实现“城景通”“景景通”。同时,还打造了“诚信游渝中”品牌,建立文旅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平台,依托“一键游渝中”实时公布旅游企业信用档案,同时健全“三调联动”机制,设立旅游巡回法庭、车载便民法庭,高效处理矛盾纠纷,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体育方面,渝中深掘天台、街巷、步道等城市“金角银边”潜力,打造出社区体育公园8个、健身步道50余条、口袋体育公园(健身点)723个,累计安装各类健身路径6200余件,全力构建起“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社区体育公园—健身点(健身房)”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28平方米提升至2.71平方米。
“主客共享”双向奔赴
文旅融合活力焕发
随着“开往春天的列车”持续出圈,半山崖线步道也跟着火了起来。
在市民的心里,这里绿植葱郁、繁花盛开,智慧健身设施齐全,是吸氧洗肺的运动胜地,每天前来健身、遛娃的市民络绎不绝。在游客眼中,这里是感受山城立体魅力的观景平台,必游打卡地。
近年来,渝中坚持把“居民得实惠、游客更满意”作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入生活化场景,迭代“全域+片区+多点”的美美与共文旅发展空间,创新“江岸+崖壁+街巷+洞穴+天台”的近悦远来文旅消费场景,重塑“舒心+放心+贴心+安心”的主客共享文旅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比如,渝中提质建设了2个国家级、17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集聚文旅链条企业1.2万家,其中规上企业252家、占全市10%,2024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87.5亿元、108亿元,产业总量、质效均居全市前列;延伸夜购、夜玩、夜赏、夜养、夜味“五夜”消费品牌,创建了解放碑—洪崖洞街区、贰厂文创街区、十八梯·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全区夜间经济发展指数排名全国前列、全市第1;培育了“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项目,推出垂直登高赛等系列“边赛边玩”新玩法,体育产业规模、增加值全市第1。不仅如此,渝中还积极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推出“江崖街洞天”五大文旅新场景238个。
得益于渝中和游客的“双向奔赴”,“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2024年,渝中累计接待游客8920.6万人次、游客花费846.8亿元,文旅消费规模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如今的渝中,正张开怀抱,诚邀市民、游客前来开启一场难忘的“近悦远来”之旅,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