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的珊瑚坝岛。记者 王 欢 摄
2024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3天,同比增加29天,PM2.5等6项大气监测指标同比实现“全下降”;“两江”渝中段地表水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大溪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40余万平方米坡坎崖修复治理……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强调,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一年来,渝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渝中建设为统领,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见证了渝中绿色发展添彩生态新底色。
奋力打好“主动仗”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
重庆夜景,如梦如幻,无疑是这座城市最为耀眼的名片之一。而“两江游”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游客们领略重庆绝美夜景的大门。
今年4月2日,区生态环境局传来好消息,渝中“两江游”船舶(第二批)尾气治理试点项目成功通过综合验收,标志试点项目的7艘“两江游”船舶均已全面完成尾气治理。此后,“两江游”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也有了更多“看点”。
“我们在全国创新推动实施7艘‘两江游’船舶尾气污染治理试点,船舶尾气氮氧化物浓度削减率超9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减排氮氧化物60余吨。”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江介绍,一年来,渝中以PM2.5控制为主线,聚焦“四源同治”,健全“时分析、日复盘、周小结、月排名、季考核”机制,实现各类污染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2024年,上清寺国控站点自建站以来,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达到307天,同比增加55天,改善率全市第1。
水,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渝中还坚持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健全“河长领治、部门联治”工作格局,深化河长制“四长联防”,45个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完成率100%。推进长江(渝中段)市级幸福河湖建设。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老旧小区配套排水管网改造,更新改造雨污管网54公里。持续推进大溪沟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源地隔离防护、宣传警示、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
在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方面,渝中已完成无废城市细胞建设69个;建设62个垃圾分类先锋社区,生活垃圾回收率达42%以上,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动态更新危险废物管理5张清单,医疗废物、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实现收集率、处置率两个“100%”;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6块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
切实增强“内驱力”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
大都会东方广场,1997年正式开业,这里诞生了重庆首个环艺电影院、室内真冰场,成为了不少重庆人的回忆。
探索智能设计与智慧建造深度融合、应用BIM可视化绿建工艺、打造“黄桷树空中花园”、提高用水效率、优化能耗体系……在全区的帮助指导下,大都会东方广场积极开展更新改造并始终将“绿色”二字融入改造之中。2024年11月,《大都会东方广场绿色低碳实践》案例入选重庆市2024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大都会东方广场的更新改造是渝中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渝中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既有商务商业楼宇绿色化改造导则和医院绿色低碳建设与运营技术指南团体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截至目前,渝中全力提升区域建筑、交通、照明、暖通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新建建筑绿色化率100%;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53万平方米,节能率提升20%以上,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绿色产业升级的赛道上,渝中完善“4311”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政策,实施楼宇经济“标杆引领”、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等,推动产业结构焕“新”提“质”。全区单位GDP碳排放量保持全国“最优”序列,单位GDP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20%。辖区环保产业营收全市第1,占全市总量1/5。
在绿色交通转型方面,渝中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深入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轨道运营线网密度高居全市第1,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全市前茅。建设114.5公里“一带六横十六纵”特色慢行系统,打造小巷公交线路8条、投运25辆,年客运量超200万人次。助推辖区船舶企业成功申请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为全市唯一。
精心打造“生态美”
城市生态品质持续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于渝中而言,长江、嘉陵江渝中段那蜿蜒的19.1公里岸线,恰似熠熠生辉的金岸银岸,承载着城市的生态希望与发展潜力。
江水波光粼粼、江风徐徐而来、草木翠绿葱茏、阳光温暖和煦……人间四月天,走进渝中滨江岸线,无人不惊讶这里的变化,无人不赞叹渝中滨水空间生态治理的成效。“以前长滨路上到处都是烂泥地,如今,这里焕然一新,天气晴好时总会约上好友来江边跑步锻炼,在喧嚣的城市中感受‘诗和远方’。”居民王忠全告诉记者。
王忠全口中的“诗和远方”,源于近年来渝中加快构建“一廊、两江、多节点、多脉络”全域生态空间格局,深入开展19.1公里水岸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截至目前,渝中滨江岸线东水门—黄沙溪段实现了8公里亲水步道整体贯通;生态修复后的珊瑚坝现有原生植物20余种,鸟类生物100余种,是重庆中心城区湿地鸟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
“两江四岸”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致,边坡、堡坎、崖壁亦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宝贵资源。2024年,渝中充分利用边坡、堡坎、崖壁等空间,“见缝插绿”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山水都市,盘活城市“金角银边”,打造“第五立面”屋顶风景。完成40余万平方米坡坎崖修复治理,因地制宜打造“佛图关开往春天的列车”“重庆红墙”等特色品牌。打造城市花境40余处,实现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如今,渝中绿化覆盖率稳定保持在约40%,“花漾半岛、绿满渝中”已然成为城市的新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渝中还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编制发布《重庆市渝中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渝中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方案(2023版)》,全区未规划工业用地,严禁“两高一低”项目落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0平方公里,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
全力提升“数智力”
现代环境治理能力稳步增强
实施“渝中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新建入河排污口感知终端30余套,构建“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启动大溪沟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迭代升级AI视频监控,新增电子围栏、智能检查井、油污在线监测等智能设备,构建水源地智慧监管体系。
…………
在渝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处处闪耀着“数字化”的光芒。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渝中深度融入“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等市级重大应用。受邀参与全市“巴渝治废”应用医疗废物监管板块开发,率先完成市、区医疗废物管理贯通测试,完成“巴渝治气”“巴渝治水”市、区、街道三级贯通测试。
此外,聚焦工地扬尘监管、餐饮油烟监管等5个重点业务板块,渝中形成了5张可视化监管地图,“一张图”挂图作战、精准调度。在全市率先试点施工噪声“远程喊停”“油烟e管”等特色应用场景,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渝中还首次在全区11条街道全覆盖建成“一街一站”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谋划创新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场景监测。开展PM2.5、NO2污染物来源解析,充分利用激光雷达扫描、道路积尘走航、PM2.5走航监测、在线监测、便携式监测等多种科技手段,初步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准化、可视化、实时化,现代环境治理能力稳步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永不止步。接下来,渝中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工作方针,以美丽渝中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有效防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高质量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举一反三整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渝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绽放更加绚烂的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