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大区步道标示图上看,过一条丈五宽的马路,便是渝中保留最大、烟火气爆棚的学田湾市场。长在高楼森林,仰视最华美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大礼堂是“亚洲20世纪十大经典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位列“仙班”第二排名的中国建筑,更是中国建筑泰斗梁思成赞许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建筑划时代的最典型的作品”。它是新中国重庆人民不懈努力奋斗的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
大礼堂正前方,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透明的玻钢半球穹顶在光的作用下与金顶交相辉映。展品涵盖32个类别,其中最有特色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城市文化,约11.35万余件,每年参观的人有三百多万,为重庆撑起一片灿烂的历史星空。精神文化产品是古巴人拼搏向上的记录。与历史对话,文明结晶显得尤其珍贵。
学田湾恰在妙处。它左上方是马鞍山民国建筑群楼。大礼堂背靠马鞍山,伸手可触金顶。爬坡上坎间的黄墙青瓦小楼温婉,黄葛垂范,静谧清爽,灰青色石板踩上踏实,年代感从脚下飞远。马鞍山更早叫游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重庆久裕钱庄李正铨经理在山上买部分地皮,修三幢楼,以三个儿子名字命名,分别叫“良庄”“孝第”“厚庐”。
抗战爆发,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在上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被捕,1938年携全家来重庆避难,入住“厚庐”。邹稻奋、茅盾、王炳南等爱国名人相继定居于马鞍山。“孝第”28号成为南方局外事组办公室,周恩来常来此地与民主爱国志士商谈救国大业。名人的足迹声音浸润一砖一石,穿越百年时光。
学田湾市场斜坡上,便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设立的防空指挥机关,以升红球作为预警空袭信号,得名红球坝。日军飞机临近,升一个红球;轰炸开始,升两个红球;敌机飞走,升三个红球。部队专人拉绳值守。那时,川东师范学堂校舍(今文化宫)被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征用,红球预警专为他们设置,百姓沾光。坝下是农贸市场冻库。三更起,便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学田湾右侧支路通文化宫后门红星亭。园内花木繁茂,黄葛树如游龙腾飞,鸟鸣清脆婉转,《虎洞春生》石刻历历在目,仿佛又见两虎在洞口走来走去。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邓小平提出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建议,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他说,重庆解放了,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但这还不够,还要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时任市长曹荻秋亲自挂帅,主持建设工作。仅用一年,1952年8月完工,邓小平就在竣工庆典会上欣然题名,精心写出36个字,从一个字一个字的仔细比较中挑选出10个字——“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这就是一代无产阶级政治家的伟大信仰,心中永远装着人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文化宫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庆市传统佳节集会的重要场所。年年有灯谜菊展,盛大的文艺演出,各单位的文艺比赛,总工会的劳模光荣榜曾激励过多少青工的成材梦想。如今,改建后更开阔大气。电梯衔接大田湾跳伞塔,连通上城与下城。新造天桥连接红星亭与广场,方便游玩。灯光球场,深得市民喜爱,幸福感爆棚。经常听到游玩市民感叹,渝中越来越美,有看头。
学田湾平凡,原本就是一块田。来历与一所学校有关。清末,1905年,取消科考制度,在推行新政改革学制的热潮中,为解决师资紧缺情况,川东兵备道张铎(字振之)提出倡议办学,绅士杜成章等人筹资支持,呈请朝廷批准,1906年在重庆创办了第一所官立学堂——川东师范学堂。最早校址在重庆学政使试士院,较场口附近。生源由县推荐入学,名额多少看县大小而定,公费培养。1930年扩城,迁到石马岗(现在文化宫)。为维持学堂开销,划出从上清寺到蒲草田一带大片田地作为学田资助,遂有学田湾之名。
川东师范学堂是100多年来重庆第一所现代新式师范学府,也是今天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它的校训:文行忠信,与今天市场服务宗旨一脉相承——赞诚信商家,树诚信意识。学田湾承载了滋养学府的物质基础,尽本分之责。本质上自带文化内涵,红色基因,发挥地理优势,“母城”保留它有着深远的意义。
站在学田湾,向西北行三百米,就是闻名遐迩的桂园。1945年,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在此签署国共合作《双十协定》。历史见证了一代政治家军事家的文韬武略。
如果坐轨道2号线到曾家岩站下,走出地面就是周公馆(曾家岩50号)。左行右走都离不开那些风华绝代的历史人物长久亲切的注视,他们博大襟怀的智慧时时感染着你,沐浴在阳光下,心情明媚而开朗。如果中山四路如巨人的骨骼高大坚韧,血管粗壮饱满,那学田湾一定是一根毛细血管,纤细柔软绵长。
学田湾,以一块田的诚恳,根植“母城”。2010年,位于解放碑大都会的大阳沟菜市场正式关闭,统一迁入几公里外的学田湾正街37号,与原学田湾市场融为一体,成为重庆第一栋专为农贸市场修建的大楼——学田湾综合农贸市场,也就是现在的学田湾大阳沟市场。2021年大阳沟市场全面整改提升,安装了电梯,设施更安全完善,环境更干净明亮,内有400多家经营户,800多个摊位。一楼生鲜肉类,二楼蔬菜粮油禽蛋,三楼副食干货,四楼市场管理所及仓库。这里是城市苏醒最早的地方。清晨三点,运菜车冻库车入城;五点,采购发货车到达;八点,市民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涌入。蔬菜肉类不仅新鲜而且便宜,品种繁多,如同生活的博物馆,是重庆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也是重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管理良好,摊主热情文明,不短斤少两,不争不吵,讲诚信,不拉稀摆带,信守契约精神。学田湾正街两边多是坐摊商户,几十年不改样地诚实经营着。
网红“范孃孃糯米团”,靠真材实料、手艺精湛、味道巴适而走红。她的糯米团又香又糯又脆,久吃不散不松。范孃孃选优质糯米,经过浸泡蒸煮搓揉捏紧,加糖芝麻油条黄豆面十几道手工而成。她坚持不扩大经营不加盟,手工制作。有食客讲,十几年味道没变过。她的网红客来自北碚、渝北、沙坪坝,经常都排起很长的队。诚信无价。
学田湾很多这样的个体经营者,用诚信书写城市的灵魂。有位卖报人周孃孃,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转制工人,喜欢看书报,经营的简易书摊是两只塑料筐放上硬纸板。下雨搬到屋檐下,天晴又搬上梯坎。光顾的都是老读者。她为他们拿报,等他们来取报,风雨无阻。虽然网络媒体四通八达,但仍有好多朋友离不开小报摊。有时想去匀一份报纸,多给钱她也不卖,严格按订阅名单发放。卖高兴了她说英语“三克油”。非常明亮的眼睛,看向你像一团火似的温暖。诚信让她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了晚年的快乐。因为丰富的阅读,她讲话滔滔不绝。她也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与周边光彩夺目的历史名人名景相比,毫不逊色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后起之秀。
学田湾是一方温情的土地,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的地方。诚信大为天,是市场交易的真谛。
作者简介:箐华,本名王箐华,重庆市作协会员,渝中区作协理事,著有散文集《百鸟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