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天流量”能否转化为发展效益,直接考验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
当2025年央视春晚将聚光灯对准重庆时,流量来得迅疾又猛烈。一夜间,重庆的话题热度呈指数级攀升。数据显示,全市春节期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316.1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游客花费261.62亿元,同比增长11.5%,文旅市场实现客流量与消费额双增长。
作为重庆“母城”、央视春晚的聚焦之处,渝中多措并举,在流量放大、沉淀、转化上下功夫,用精细治理带来城市惊喜,让流量爆点成为发展锚点,走出了一条令人印象深刻的路子。
01
“江崖街洞天”,这五个字精准概括了渝中的立体城市特色。但渝中不满足于静态的景观之美,更是将优势转化为动态的“消费场景生态链”。
从高处一一向下俯瞰。
解放碑—朝天门商圈的云端有着“天台131城市空中乐园”和重庆来福士探索舱・云端乐园,把消费场景搬上了“大气层”。新春音乐会、云端观景体验这些活动一推出,瞬间就成了游客的心头好,节日期间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销售额更是翻番。在城市高空打造全新的消费地标,让游客既能享受云端的浪漫与新奇,又能心悦诚服地主动消费。
城市的肌理中藏着繁华的奥秘。如渝中的后街经济,鲁祖庙传统风貌区引进20多家城市首店和主理人品牌,加上非遗民俗活动的加持,日均客流量超16万人次。戴家巷“崖边的盒子”举办蛇年童趣花灯展,客流量同比增长30%。这些后街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摇身一变,成了时尚与文化融合的消费新热点。
地面上看不到的地方,渝中也独具匠心。神仙洞、山城巷防空洞改造成文化演艺平台,通过沉浸式VR互动、非遗市集等体验,把重庆的“魔幻基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消费吸引力。游客在洞穴里既能感受重庆独特的历史文化,又能参与互动消费,这种体验式消费场景,谁能不爱?
向城市空间要优势,在消费空间上做文章。渝中结合独有的城市特色,用“流量吸附——体验深化——消费转化”的完美闭环,让春晚带来的流量真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
02
城市发展不是猎奇的小打小闹,更需要把流量沉淀,固定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以形成消费习惯。
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本地“首店经济”优势,让渝中得以双管齐下,成功激活市场潜力。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商社电器推出“新年新国补”多重补贴,家电补贴至高22%、家居补贴至高20%,销售额同比增长31%。苏宁易购推出8大类家电政府补贴等迎新促销,销售额同比增长39%。诚泰通信推出“换新享大运”专属福利,预交200元得400元权益、以旧换新享30%补贴、移动套餐享最高5000元优惠,春节期间销售额同比增长31.5%。这不仅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还刺激了家电、数码市场的消费活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首店经济同样成绩亮眼。渝中引入高达基地西南首店、火影忍者主题展等“四首经济”项目,解放碑—朝天门商圈客流超1600万人次,龙湖重庆时代天街、重庆来福士销售额分别增长17%和10%。二次元主题商业“S,95超次元中心”等新业态,更是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这些首店和新业态的入驻,不仅丰富了商圈业态,还提升了商圈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独木不成林,打好组合拳。当促进消费政策如浪涌般渐次浮现,如何抓住最佳机遇、形成比较优势、落实落细服务,成为城市治理、营商环境的试金石。
03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渝中流量转化的深层密码。
在春节期间,渝中将春晚流量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以非遗和国潮为纽带,打造出充满魅力的“年味经济”。
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打灯笼步步高”活动让朱炳仁铜艺、渝丹凤银楼等非遗品牌大放异彩,日均引流超16万人次。游客可以在这里亲手制作灯笼,体验传统非遗技艺,还能购买到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把浓浓的年味带回家。山城巷的“夜游山城”实景演艺,日均客流量达5.5万人次,通过生动的表演,把重庆的历史文化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游客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重庆的文化魅力。
鹅岭贰厂文创公园的“怪核轻甜”全国首展,将传统年俗与现代艺术巧妙结合,吸引客流量同比增长35%。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让“年味”有了新的表达方式。美食方面,渝中发布4条主题美食线路,“传承中餐寻味线”“热辣火锅烧烤线”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重庆独特的饮食文化。宽院子·渝中公馆、巴将军火锅销售额分别增长59.9%和28%,美食与文化的联动,成功带动了消费增长。
作为城市母城,开发渝中的文化IP就是在深刻地开掘重庆文化。从“重庆年味”到“巴渝文化”提升的是文化价值,拓展的是消费场景,留下的不仅有重庆人的乡愁,更有四海客的美誉。
04
流量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让“流量爆点”成为“发展锚点”,最终沉淀为“城市品牌资产”,是渝中正在做的、将要办的一件大事。
春晚期间,涉重庆的社交媒体传播量超25.7亿次,话题“让世界看到重庆”刷屏网络,吸引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12%。这种强大的传播效应,让重庆以及“母城”渝中的知名度在全网迅速提升。同时,云端乐园、数字体验项目等一些新兴业态的出现,推动了文旅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还为城市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
此外,渝中把“春晚打卡地”与“消费新场景”紧密结合,实现了从“旅游目的地”到“生活方式体验地”的升级。游客不再只是来这里走马观花地旅游,而是更愿意深入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为渝中的后续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让城市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有人说,在重庆总能见到立体的城市,更能看到滚烫的生活。当泼天的流量降临重庆,作为重庆味道最浓郁的渝中,选择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从场景创新、政策赋能、文化融合到品牌沉淀,环环相扣,向四面八方的来客展示着重庆生活的独特内涵、巴渝文化的无穷魅力。而差异化的体验、精细化的服务以及深层次的享受,正是渝中“网红”变“长红”的发展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