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于人,是记录人生重要经历的“成长史”;之于城,是留住记忆、见证发展的“地志书”;之于国,是延续历史、演进文明的“活化石”。档案,拥有着跨越时空、传递薪火的“特异功能”。
近年来,区档案馆在写好“存史资政育人”篇章上久久为功,以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体系化开启档案育人工作改革,取得了崭新突破。近日,《中国档案报》刊发报道,把这“渝字号”档案故事讲给了全国读者听。
着力建好高品质育人“资源池”
打造“母城记忆”新构架
这“渝字号”档案故事,以区档案馆在推动“以档育人”工作中的“三个着力”为脉络娓娓道来。开篇,即为“资源池”的搭建。
为了搭建一个更高品质、更易满足育人需求的“资源池”,区档案馆从经验中寻找突破点、从桎梏中寻找突破口,在不破不立中建立健全特色档案定时、定向、定点归集机制,畅通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收集渠道,打造高标准、高利用率的数字化资源,打造了“母城记忆”新构架。
这新构架归因于新机制。区档案馆将特色档案征集纳入新修订的《重庆市渝中区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每年向烈属等群体、革命历史景点等红色场所展开定向、定点征集,并加强了“四重”档案建设,建立37种民生档案库,推进地名档案、公证档案等更多门类专业档案进馆。
这新构架归因于新渠道。区档案馆联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档案馆、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等开展编研成果交流、档案交换复制,征集到邓小平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字档案、聂荣臻家书、百年前成渝照片等一批珍贵档案,同时也联动在区重点机构共享资源,探索非国有重要档案资料寄存服务,归集5000余件涉及渝中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名优特产的历史文书、实物资料。
这新构架归因于数字赋能。区档案馆稳步推进了1272万幅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完善渝中区烈士纪念设施档案资料、馆藏中共中央西南局档案资料等5个专题目录,为育人提供更精准、更快速的信息支撑。
着力讲好高质量育人思政课
打响“兰台育人”新品牌
“资源池”不止于建好,更在于用好。区档案馆又聚焦所需、多元融合、红色赋能,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出了“兰台育人”新品牌,让尘封的档案“活”在当下。
区档案馆以展为课,通过“民生民计总关情”“母城记忆——跟着档案看渝中”档案展,以及“档案里的童年时光”“身边的印记”等专题展,讲好渝中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区档案馆以文化人,通过“浅谈四渡赤水”等9场兰台课堂、“红色印记信仰力量”烈士档案捐献仪式等爱国教育活动,以及“家庭档案DIY课堂”“走进档案馆”寒暑假体验活动等档案特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让青少年更加了解档案文化。
区档案馆以档传史,通过编写出版《档案里的渝中——内陆开放高地的故事》、编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渝中改革开放十五个“第一”》《从历史档案看春节起源》《档案里的廉洁故事》等资政参考、推出《巴渝之根》历史视频、为《渝中区纪检志》《渝中区教育志》的编撰提供大量档案资料,让档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搭好高水平育人“大阵地”
构建“档心向党”新平台
让档案“活”起来之后,区档案馆还让档案“火”了起来。区档案馆搭建了高水平育人“大阵地”,强化专业师资、活动平台、渠道建设,做好软硬件设施保障,从“独乐乐”变为“众乐乐”,构建了“档心向党”新平台。
这专业师资通过“外引内培”双轮驱动。加强干部队伍锻炼培养和推送评优,邀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外部专家授课培训,都为档案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活动平台涵盖线上线下、馆内馆外。不仅把“民生民计总关情”等线下展览开设到了线上,还在线上开设了法律法规、档案动态、档案服务等专栏,推出“节日读档”等云上读档栏目。同时,让档案展览及相关活动走出档案馆,走进机关、社区、学校,也切实扩大了档案宣传的覆盖面。
这渠道建设聚力于“党建、爱教、科普”综合育人平台的打造。其中,区档案馆打造的特色党建教育基地,致力于开展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致力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的区级社科普及基地,致力于档案知识在社区居民中的普及。
存史资政育人。区档案馆将持续聚焦这一根本任务,抓好档案资源建设,建强档案铸魂育人阵地,激发档案思政创新活力,打造更多具有渝中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档案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