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勤
十八梯又添新街景了。
站在较场口城市阳台,面向十八梯俯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的青瓦房、吊脚楼,错落有致,新鲜又古老。我试图从脑海中寻找那里面隐藏着的秘密,但不管怎样搜索就是无法具象。左边增加了下去的电梯,右边那条老石梯路做了修缮,路口增加了一个牌坊,上面有“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字样。
十八梯老街
我沿着老石梯路下行,那一步步石梯、一个个台阶,以及两边的房屋和老树,既熟悉又陌生。这是十八梯的主街,也就是老街,呈鱼骨形。
走到台阶中部,右边的石壁上出现了粉红色的文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从”和“你”的中间还有两个心形的黄色图案,一些青年正在那里用镜头留下美好的记忆。而就在那石壁下行处有一棵比桶粗的黄葛树。十八梯片区的老树、古树有80多处。这棵黄葛树枝叶繁茂、朝气蓬勃,传说从这棵树下走过,总会遇到想见的人……
从石壁边的道路往右边走,过一个巷道,会看到一栋特殊的房屋,共五层,下面两层为青砖,窗户为两开,上面三层为红砖,窗户为三开。这是一幢民国时期的建筑,原是从前的“盐商会馆”。
在未改造之前,这房屋外面的老街十分破烂,两旁住着一些人家,开着一些小餐馆,做着一些小买卖,还有人在做着缝缝补补的手艺活。“盐商会馆”的大门框用的是条石,虽然熏得有些黑斑,但还能看出条石的做工很细腻。在木门和石框上,乱七八糟地拉着水管、电线,还挂有房屋出租的纸板等,显得凌乱而肮脏。木门右上方钉了一块长方形如饭盒大小的门牌,上面写着:十八梯171号。就是这样一个破败的房屋,曾无比辉煌。想当年,重庆的盐商为了做生意,可能去合川、巫山等地采购食盐,讨价还价,买到食盐后,又联系货船,找“棒棒”谈好力资,再把那些盐货搬运上船,一切办妥后,将食盐通过嘉陵江、长江运来重庆。盐商要想把盐卖个好价钱,便来到这会馆,喝茶聊天,谈生意,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累了,就在这里休息,养好精神,以便继续经商。从那石门槛磨损的痕迹,可以看出当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
这房屋如今已修缮好了。房门是锁着的,门楣上写有“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党群活动室”,在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上写着“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房屋东西两侧的地面上,摆放着一些茶桌、椅子、遮阳伞,一些游客正在这里喝茶聊天,很是爽意,仿佛在静静地听着这栋房屋叙说历史。
十八梯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还有“大观平”石刻、“鸟游於云”石刻等。
从“盐商会馆”出来,顺着老街往下走,两边热闹非凡,走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银楼、铜屋后,左边出现了一个景点——古井春风。一口整圆形的青石圈着的水井,上面安有辘轳,提水的绳子缠绕在上面,周围几只水桶不断地冒出水来,一些小孩嬉笑着在那里玩水,那么的开心、快意。
“古井春风”在改造之前是没有的,那为什么又要增加这个新景点呢?这可能与十八梯的来历有关:相传该地中部曾有一口水井,人们前往取水,最多有十八级阶梯,因而这里逐渐被称作十八梯;另一说法是清朝时期修建了石梯小路,由于上下两端坡度较大,便建了十八级阶梯,每个平台均可供过往行人小憩,故此得名十八梯。第一种说法可能要靠谱一些,故有了“古井春风”。
优秀历史建筑
离开“古井春风”继续下行,便来到厚慈街。这里有一栋青砖楼房,没有拆,被围栏围着。围栏上挂有一块公示牌,上面写着“十八梯厚慈街95号保护修缮项目”。
在修缮前,从十八梯老街中段往右拐进一个小巷子,行走几分钟,看到右边又有一小巷,被两边的高墙夹着,走到尽头,出现在眼前的是一道门,门上方写着“厚慈街小学”,还有“学生能自理,家长请留步”的字样,门楣右上方有“厚慈街95号”的门牌。
从这道门进去,经过门卫,就进入了“厚慈街小学”。小学里面有一栋砖混结构的房屋,四楼一底,每层都有走廊,走廊上方的天花板形成拱形结构,有点少见。房屋采用青砖、石灰砂浆砌筑,是极具重庆传统特色的砖拱结构建筑。该房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为西南大区风貌特征,能从这栋建筑中窥见其当年的风采,作为传统建造技术的载体,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及人文价值,入评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按原貌保存了下来。严格说“厚慈街95号”是“厚慈街小学”的其中一栋楼,但那里的小学已经不存在,里面的其他建筑也改造成了新的街景。
快到中午了,我在“古井春风”附近的美食街吃了香味可口的饭菜后,就向善果巷走去。
这里的巷道兼有新颖和怀古的味道,巷道上面高挂着各种彩色灯笼,充满着喜庆的氛围,两边修缮后的古色房屋里遍布着咖啡馆、文创店、特色餐饮等。这里流传着一个传说:每至夜晚,巷道的路不好走,居民们便自发凑钱买油点灯,方便路人,于是官府便将太善坊改为善果巷。打造后的善果巷仍保留着“观音摩崖”和“善果夜灯”。
使我感兴趣的是那块写有主题书店招牌的内容。我沿着招牌的路标,上了几道石阶,来到一栋青砖房屋前。这房屋共四层,中间的大门前是几步石梯,大门上面是用砖砌成的一个个长方形的小孔,几乎通到顶,能起到通风、透光的作用。走进房内,这里摆放着很多书籍,布局合理。
这栋房屋就是善果巷35号,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十八梯周边保存较为完整的开埠时期风格建筑。旧时为重庆一户五世同堂的民居院落,后住过40多户居民。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单进天井合院式布局,墙身由砖墙叠加而成,融合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山地城市居住方式的典型实物,为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保留老记忆
从善果巷往东面走,很快就来到月台坝。月台坝上通较场口,下接守备街,也是一条连接上下半城的通道。
最吸引我的还是打造后的月台坝24号那栋房屋。这是一栋青、红砖砌成的房屋,中部又用了一些淡黄的长方形大砖块,窗户为三开。进门处由堡坎垒起来,并用青砖砌成栏杆,栏杆内修了几步石梯。想当年,胡子昂的父亲胡于成不知怎么会选在这里来建房。这里的坝子可以看得很远,白天要是天气好可以远望长江对岸黛色的南山。浩瀚的明月下,他们父子也许会在月台坝上交心谈心,享受着风景秀丽的南山吹过来的徐徐晚风,欣赏凤凰台那边“天风琴社”传来悠扬动听的琴声……
通过对月台坝胡于成宅院的恢复,和对周边梯坎植物的整治,有望再现此地赏月的传统特色。
转到这栋房屋后面,有一个修缮得很平坦的小坝子,沿着那小坝子直走,还可以到同样有特色的大巷子。
大巷子得名于抗战时期,上通月台坝,下到林森路,因该巷子较长,坡度又大,石阶迂回,具有重庆老街特色,现在还保留有部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时的围墙,在之前重庆日报社的后门附近。这几栋房屋都是保留的老建筑,留住城市文化记忆,而且显得比较清静,真有点闹中取静的感觉。
文物保护单位
在善果巷和十八梯老街中间有一条宽宽的石板路,走进去就是“十八梯大隧道遗址”,抗战时期曾是防空洞。走在那石板路上,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当年日本轰炸重庆的惨状。这里曾堆满从防空洞里清理出来的同胞的遗体。进了防空洞直走,右边有一岔洞,进去能看到当时的抗战诗歌,看到很多数据,看到重庆大学电机系教授冯简为当时的“重庆之蛙”作出的贡献,看到英雄的城市。当年写有“愈炸愈强”标语的那壁断墙就是在十八梯,彰显着重庆人民、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
如果从另外一个隧道口深入下去,在人少洞静时,能听到轻轨经过的轰轰声,那声音仿佛在告诉人们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告诉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过去。
这大隧道遗址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附近一理发师的指引下,我站在十八梯D区的凤凰台路往西面看,能看到公路对面有一栋外面呈黄色的房屋,共四层,屋顶为歇山式,小青瓦铺面,每层都有走廊,这是法国领事馆旧址。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以老重庆为基础,以新生活为引擎,牢牢依托重庆“母城”文化,原位置、原工艺修缮历史建筑物,呈现山地空间演变和市民生活变迁历程,2020年获评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如今,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又添加了新的街景,引入了中国白银、重庆手信、十八梯老字号商行等精致文创消费场景,让人品出了那些惊奇的建筑、历史,品出了十八梯在提质扩容中呈现布局更完整、容量更大、功能更齐全的新面貌。
作者简介:樊家勤,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原渝中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