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老街印记 向右城市活力

漫步在渝中老街旧巷,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仿佛在诉说着母城故事。一条古老的大道,两旁延伸着一条条狭长的小巷,街巷两旁是错落有致的传统建筑,木质的门窗散发着岁月的沉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中孕育着新的活力,正在悄然绽放……

一条路,就是一段历史。

渝中半岛,两江环抱,依山而建。城内阡陌交通、街巷纵横。在长江畔,有一条老街,出道至今,一直是这座城市妥妥的“C位”。

南宋置司、抗战陪都、重庆解放……既是重庆城市发展巨变的历史瞬间,也是属于这条老街的波澜“人生”。如今,从少年、青年到壮年,它满载岁月痕迹,屹立母城南侧,依旧风华正茂。这——就是如今的解放东路、西路,留存着众多古老建筑和历史遗址,积淀了渝中的历史文化与城市传奇。

少年朝气:繁华之路

从渝中城市上空俯瞰,解放东路、西路宛如一条玉带沿长江岸线蜿蜒铺陈。整条路东起陕西路,可通两江交汇的朝天门;西连南区路,直抵重庆老城西南端的南纪门。

溯源历史的“刻痕”,清光绪年间,由张云轩绘制的《重庆府治全图》中显示,当时,这条贯通重庆下半城的主干道并没有统一的名称,而是由麦子市、凤凰台、绣璧街、三牌坊街、二牌坊街、一牌坊街、新丰街、县庙街等多条街巷组成。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街巷渝中》一书中则提及,仅仅一段解放东路、西路,就含有望龙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五大码头,圆通寺码头、人和码头、铜元码头、柴码头、粪码头、茄子码头六个小码头,其间还有许多趸船。

城因水而兴。渝中解放东路、西路,因临近长江畔,水路交通便利,占尽地利之便,曾繁华一时。

这条长约三公里的路段,沿江码头一座连一座,江中舳舻相接、帆樯遮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白日里,沿街店铺迎来送往,奇珍、山货、药材、粮食、柑橘、牛羊等百货云集,好不热闹。夜幕降临,各色会馆人声鼎沸,旅店客商云集,便有琵琶弹唱为旅客们消愁解闷。

临江码头,通江达海;面江衙署,庄严威仪。从晚清张云轩版《重庆府治全图》可以看到,在如今解放东路中段层层叠叠的建筑街巷中,有一个标注为“老鼓楼”的建筑,门楼上面有“寰海境清”四个大字,曾是古时重庆的政治地标。

鼓楼又作谯楼,即地方高等级衙署前具有望楼性质的威仪性大门。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晓渝介绍,围绕着“老鼓楼”的墩台,宋元、明代、清前期三个时期的衙署建筑叠压分布,纪年明确,文物遗存丰富,地层关系清晰。

关于“老鼓楼”的历史沿革,道光《重庆府志》有详尽记载:重庆府知府署,在太平门内。大约是在宋嘉泰年间也就是1201年—1204年间修建。而“老鼓楼”,即为重庆府署的谯楼。宋蒙(元)战争时期,余玠设四川制置司于金碧山下重庆府衙,并修建谯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庆知府陈邦器重修鼓楼时取名“丰瑞楼”,寓意“时和年丰,长为吾民祯瑞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书敏兴建了名为“新丰楼”的新鼓楼,原“丰瑞楼”就成了老鼓楼。自此,终结了它在重庆“母城”作为政治地标的使命。

晚清时期,“老鼓楼”则仅仅作为重庆老城标志性建筑,由张云轩绘制在了《重庆府治全图》上。但在当时,解放东路、西路沿线仍作为重庆老城政治、经济中心,可见大量的官署、文教、经济、军镇等机构汇聚。

青年志气:解放之路

市民政局编纂的《重庆市标准地名志》中记载,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后,对解放街路段街巷进行了拓宽改建,当时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名命名为林森路。

民国时期,这条老街作为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载体,也一步步改换了新颜——沿街建筑密集,中式阁楼、西方建筑鳞次栉比;加宽的街面上,着长衫的商贩、穿西装的洋人、穿短褂的力夫比比皆是;重庆湖广会馆、江全泰号、药材公会等会馆商号繁华;道路两侧,延伸着不少狭窄深幽的巷子,实业兴邦、抗日救国、民主政治、共产主义等新潮思想在此处激荡。

位于现解放东路中段,沿长江延伸而出的一条长约500米、宽约10米的街巷——白象街,作为近代报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当时陪都的主要舆论阵地。

据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庆老城》记载,重庆第一家现代日报《渝报》馆址、1921年创办的《新蜀报》、1937年创办的《新蜀夜报》、1941年创办的《全民周报》、1945年创办的《世风周刊》等地址均设在白象街。这些报纸大多恪守天职,顺应潮流,曾为辛亥革命大造声势,为全民抗战摇旗呐喊,为民主建国奔走呼号。其中,大革命时期,《新蜀报》被誉为“四川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曾公布了震惊全国的“三三一”惨案真相。

为民族解放的奋力“呐喊”,也终于等来了重庆解放。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如是记载:1949年11月30日,欢迎解放军的代表团从现解放路附近的望龙门开出轮船到南岸,迎接解放军进城。

一艘艘轮船分别出现在南岸弹子石、海棠溪、铜元局等地,迎接解放军过江;重庆人民万人空巷,结成了大大小小的队伍,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入城战士们胸前挂满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纪念章,身扛重机枪、迫击炮、冲锋枪与步枪的战士们步伐矫健;天空中,“解放军是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纵观众多史料,都生动描写了解放军入城这一历史时刻。同时,这条见证重庆解放的老街,也又一次迎来了历史的高光时刻。

《重庆老城》记载,1950年7月7日,林森路更名为解放路,以南北走向的凯旋路为界,分东路、西路,并沿用至今。

壮年意气:通达之路

时序更迭,华章日新。往事如烟,岁月改变了街巷的容颜,时间风化了砖墙及瓦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重走解放东路、西路,仿佛还能穿越几个世纪的沧桑变迁,触摸那些动人的旧时岁月,感受历史与当下正发生着的奇妙“化学反应”。

“这条路上的一块块石砖,一片片青瓦,都承载着悠远的历史,见证了重庆老城的繁华……”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唐嵩对记者说,“穿行解放东路、西路,既缅怀底蕴深厚的街巷历史,更目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可谓感慨万千。”

初冬晴日,树影斑驳;长街画卷,热闹鲜活。解放东路,宽敞街面车水马龙,整洁的路旁人潮熙攘。沿街望去,鼓楼人和街小学,学生们眼神清澈、蓬勃朝气;太平门城墙公园,市民正悠闲漫步、享受生活;中国民主建国会旧址,背包客满怀敬仰、驻足观瞻;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建设加紧蓄力、如火如荼。

回望前路,波澜壮阔;岁月长河,“星光”璀璨。同样在这条老街,南宋名将余玠,建设山城防御体系,书写誓死抵御蒙古铁骑的传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杨闇公,在这里组织成立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全川革命运动;近代爱国企业家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挺膺践行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的担当;还镌刻有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爱国人士成立民主建国会,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敢闯敢干。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所梦所见,皆已如愿。沿解放东路、西路步行,目之所见,皆是对革命先辈们理想信念最生动的注脚。

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方华尔街”白象街,从现代的气息中“醒来”,变身为一座文商旅融合的现代街区,重现旧时建筑风格,展示当下经济文化繁盛,完成了对城市发展的动情回望。

储奇门,延续着“药材行,医治百病”传承,始终作为重庆山货药材集中之地,并完成了沉淀与发展。如今,精心打造的西部中医药产业园正蓄势腾飞,助推中医药等专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成为了母城地标性历史街区,游人拾级而上,老街旧巷错落蜿蜒,青砖黛瓦举目可见,还有重庆美食、文创店铺,古韵新意两相宜,市井烟火抚人心。

解放东路、西路,仿佛山水之城在历史底片上所延伸的脉络,亲历城市的发展巨变,并不断生长、欣欣向荣、未来可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