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十分”舒心让城市“十分”美好渝中加快构建“10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养老机构30家

·医疗、养老“两证”一体医养结合机构5家,共设医养床位625张

·25家养老机构与属地医疗机构100%签约合作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5所

·小学32所

·初中11所

·特殊教育学校2所

【以上包含国家、市级重点(示范)校15所】

幼儿园73所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100%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近500家

·“三甲”医院9家

·上榜全国百强综合医院2家

·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29.04张、执业(助理)医师13.73人、注册护士21.48人

“1+3+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66个

·签约居民23.47万人

·重点人群签约率82.26%

10分钟能做什么?在渝中,10分钟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范畴,它更像是一把精准的“标尺”,用来衡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渝中持续优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就创业、社区商业等7个“10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将“10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与15分钟生活圈、现代社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各类相关工作统筹推进,让生活变得“十分”便捷、“十分”舒适,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变化与温度。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点亮幸福美好生活

今年4月,“乐响渝中”音乐会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城市阳台深情开唱,让市民、游客在街头巷尾邂逅一段段动人的旋律。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精神富有,公共文化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与途径。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渝中不断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持续实施文体惠民工程,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积极发动文艺骨干、文化能人、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和高层次、高水平艺术名家加入文艺志愿服务,推动流动文化服务进基层,持续在居民“家门口”开展惠民文化活动,将内容丰富的文艺作品带到群众身边。

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硬实力”方面,渝中也不断“提速”,文化中心分馆、阅读驿站、渝中图书漂书站、24小时城市书房等“思想港湾”和“精神之地”的建设丝毫不怠慢。

今年7月,渝中区图书馆与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骨科医院)共建的“城市书房”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骨科医院)化龙桥主院区正式开放。这是全市首家在医院开设的“城市书房”,藏书量2000余册,满足不同年龄层读者的阅读需求。

近年来,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公共文化需要和老城区、建成区空间有限的现状,渝中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总体规划,依托辖区内密集的市级公共文化场馆、区文图两馆(总馆),与街道文化中心(分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和社会单位共建文图馆服务点,不断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擦亮群众生活“幸福底色”。

搭建“医养”服务链

守护最美“夕阳红”

“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每一位老人追求的晚年生活,而住在化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人们,对这8个字深有体会。化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家民办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中心针对失能、失智老人配备专业护理、全科医师、中医康复三大团队,提供每日医师查房、每2小时护理人员巡视和24小时护工服务“1+2+24”照护制度,坚持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诊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推进,形成全方位综合服务链条。

有能力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优质老龄健康医养结合服务的场所,远不只化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截至目前,全区有养老机构30家,医疗、养老“两证”一体医养结合机构5家,共设医养床位625张;余下25家养老机构与属地医疗机构100%签约合作,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此外,全区建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家、社区养老服务站6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29个,积极推行“中心带站”链式服务模式,延伸专业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老年人在10分钟服务半径内享有专业的医养服务。

除了医养服务,社区食堂建设也是不少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近年来,渝中持续做靓“渝中养老·十分美好”品牌,积极破解中心城区老年人群助餐服务难题,在全市率先打造社区食堂,全力推进多元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高品质服务,让敬老、爱老从“舌尖”直抵心间。

“一键呼叫”智慧管家、订好午餐、社区食堂打菜派餐、10多分钟后热气腾腾的饭菜就送到手中……石油路街道“渝馨家园”智慧呼叫中心的订餐服务,为辖区残疾人家属熊昌荣解决了没时间做午餐的问题。“石油路街道的智慧呼叫中心是渝中首个智慧助残护老呼叫中心。”石油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石油路街道打通新型养老服务网,成功打造了“10分钟养老服务圈”。

浮图关社区食堂推出1元“红墙”网红美食、开展“积分服务”兑换美食活动;桂花园社区食堂开通“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平台……渝中各街道、社区纷纷结合实际,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家门口”“舌尖上”的放心食堂,为群众送去幸福好“食”光。

办好“家门口”教育

答好民生“幸福卷”

渝中是老城区、建成区,地域狭小,加之国家托育机构建设规范要求较高,新建、单建难度较大。

怎么破局?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建设方案应运而生:由区卫生健康委牵头,协调区教委等相关部门,鼓励辖区有条件的幼儿园充分利用富余学位开设托班,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实施保育教育活动的全日制、半日制托班。

未来,渝中将继续统筹资源,一方面将按照学前教育和托育同步布局规划,推动新(改、扩)建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未开设托班的所有幼儿园在满足适龄幼儿入园基础上创造条件增设托班。另一方面,将积极发掘街道或社区闲置办公用房等存量房屋资源,探索增设普惠性托育机构,为辖区居民提供便利可及的普惠托育服务。

今年9月,马家堡小学改扩建工程一期投用,教学楼主体颜色以白色为主,并以橙色进行点缀,散发着朝气蓬勃的气息,以全新面貌迎接孩子们返校。

基础教育是渝中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事关发展大计,更是民生工程。近年来,全区深入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教育改革、师资建设,加快构建“15年高品质教育在渝中”基础教育体系,全力打造与渝中“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定位相匹配的“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

目前,全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5所,其中小学32所,初中1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以上包含国家、市级重点(示范)校15所,百年老校7所;有幼儿园73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100%,广覆盖、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近”享优质健康服务

家门口有好“医”靠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在渝中,医疗资源富集,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近500家,其中“三甲”医院9家,上榜全国百强综合医院2家。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29.04张、执业(助理)医师13.73人、注册护士21.48人。

“方便,太方便了!不用去大医院排长队,在家门口就能做上CT了!”今年4月,大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外,刚做完CT检查的居民廖女士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这是渝中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投用的首台CT设备,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的CT检查。

除了在硬件上下功夫,近年来,该中心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形成“四化并举”(即“多元化”“便民化”“标准化”“智慧化”)的“家医+N”服务模式,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2023年,中心门诊人次15.8万,家庭医生续约率90%以上,加快实现从“治疾病”到“保健康”的多维拓展,居民健康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渝中,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加油站”越来越多,不少居民甚至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得益于渝中全面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截至目前,渝中组建以“全科医生+护士+公卫人员”为基础,市级专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社区楼栋长、社工等为辅助的“1+3+X”签约服务团队66个,签约居民23.47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82.26%。

此外,渝中充分发挥区域医疗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公立医院、社区卫生、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改革,近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余亿元,实施新建和改造医疗卫生建设项目17个,建成以市区级大中型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以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以智慧医疗信息系统为联结的“1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居民健康指标在全市持续领先。

如今,漫步在渝中的大街小巷,人们会惊喜地发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如同璀璨星辰,均匀地分布在这片土地上。从教育到医疗,从文化到体育,从养老到就业,每一个领域都在“10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框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渝中将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导向,推进各社区优先补齐保障基本服务的功能设施,努力把“10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成强化民生服务保障、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以“圈”为笔,描绘出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美好生活画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