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全力打好“质量牌”“保护牌”“创新牌”高质高效完成“四普”实地调查任务

今年4月,我区高质量完成了全国“四普”试点任务,并率先全面进入实地调查阶段。7月以来,我区加强统筹、高效推进,打好“质量牌”“保护牌”“创新牌”,进一步发挥试点区的带头引领作用。截至目前,我区已全面完成“四普”实地调查任务,复查“三普”点位210处,复查情率100%;新发现文物点位80处。

打好“质量牌”

提升工作质效

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物事业立足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严把质量关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我区同步跟进国家文物局、市文物局最新规范要求,及时完善修订全区普查标准、技术路线、范例范本等8次,进一步明确了普查标准、规范了工作流程,并建立专家咨询审核、信息检查核查、数据报送追溯3项机制,完善野外调查台账、新发现线索台账、消失文物台账、隐患排查台账,建立普查队、专家组、普查办“三级三审”报送制度。

在此基础上,我区多次组织历史文博、勘察测绘、数字技术等专家力量,联动归口部门、街道社区、文保志愿者等,出动普查队员800余人次,深入江岸崖壁、工厂车间、街巷社区等开展实地踏勘,做到应查尽查全覆盖。

打好“保护牌”

筑牢安全防线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十四五”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保护行动。我区时刻牢记“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应保尽保”要求,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在加强线索保护方面,我区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基础好、既往保护工作有力、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浓厚的优势,对文物线索及时发现、及时保护,将新发现的文物线索纳入文物巡查监管,加大保护力度,确保文物线索不受破坏。

同时,我区采取“在普查中保护、在保护中普查”方式,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和保护工程推动,开展重点文物安全巡检800余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25项,新增文物常态监测设备110套,实施文化宫大剧院、太安门城墙等新发现文物线索保护项目,切实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良好的宣传氛围对于文物普查工作事半功倍。7月以来,我区持续开展媒体新闻报道23次,发布简报、信息、推文30篇,悬挂宣传横幅、海报400余张,增强群众支持度、参与度,营造全社会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打好“创新牌”

深化试点示范

渝中作为重庆“母城”,历史悠久、文脉厚重,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渝中文物资源状况,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7月以来,我区在组织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在组织创新方面,我区建立市、区联动机制,争取市四普办到区靠前督导、蹲点指导;建立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市考古研究院、市勘测院等专业机构合作机制,以及与社会组织、文保协会联动,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在探索标准创新方面,我区先后对5项普查标准、规范等开展全要素全流程测试,对普查系统设备等开展4种路径试用,及时发现普查相关问题2大类18项,提出了工作建议。实地调查开展后,还充分发挥近现代类文物集中优势,探索实现区域文物类型全覆盖,推动制定近现代类文物普查范本。

在实现技术创新方面,我区深化数字重庆建设在普查中的应用,广泛运用倾斜摄影、三维扫描等数字化手段,形成文物矢量图140余份、点云成果20项,初步形成全区文物“三维实景立体一张图”,为建设文物数字化档案、文旅应用场景奠定基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