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牵引 演绎传奇 一捻一举 舞动经典

泥巴塑形、石膏翻模、砂纸打磨、报纸糊面,经数道工序制作的巴渝木偶雏形,再经过面部表情设计、人工彩绘等,便栩栩如生了起来。它们在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木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车渝江的办公室里一字排开,老妇花白的头发、长者额头的皱纹、面部突起的颧骨,神情兼备,惟妙惟肖。

一众巴渝木偶中,要说最吸引人的,还属舞红绸的“嫦娥”,身姿轻盈,装扮灵动,特别是披在肩上的轻盈飘带,随着车渝江的小步快走摇曳摆动,果真就翩翩起舞了起来。“嫦娥”曾跟随着车渝江登上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舞蹈世界》栏目的舞台,也曾在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上亮相,还走进渝中多所中小学校园,让小小少年们感受非遗的魅力。

谈到巴渝木偶,车渝江眼里闪着光。他说,“每一个木偶就是独立个体,只需巧妙设计机关,它们便口能说、耳能听、目能看、手能动。”眼前,一场精彩的巴渝木偶戏便在车渝江的口述里登场了——

木偶艺术,历史绵延悠久,表演风格独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一场巴渝木偶戏还是一件很“洋气”的事情。然而,如今从事巴渝木偶的人已屈指可数,站在木偶背后的表演者缺失,木偶特技制作也濒临失传。这不免让与巴渝木偶相知相伴40多年的车渝江心里五味杂陈。

想当年,还是21岁小伙的车渝江考入了重庆木偶艺术团,成为重庆前往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学习木偶表演的第一批学员。两年的学习时间,车渝江至今谈起都还觉得“苦”。“在进入剧团前,我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木偶的。在北京学习,以京剧为主,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都要练,我主攻武生。每天清晨6点就开始练嗓,晚上八九点上完课还要自己加练。”车渝江说,因为他是同批学员中年龄最大的,有些动作学好练好,需要比别人花费更多功夫。练个举功,左臂上举,一举就是2个小时;练个捻功,手指常常起血泡。“那个时候,到练功房找我,一找一个准!要想在舞台上达到‘人偶合一’的效果,就必须讲究稳、准、正、平,这每个‘字’的背后,都是一番苦功夫。”

回到重庆,车渝江也算经历了巴渝木偶的“辉煌期”,各地演出,一年最多的时候要演出三四百场戏,《东郭新传》《标点符号移位》《看瓜》《张飞审瓜》《巴蔓子将军》《西门豹》《真假李奎》等剧目,都颇受欢迎。团里还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形式和特点,根据儿童喜好和学校教学需要,创作并演出了大量课本剧、民间故事剧和童话剧,孩子们也爱看。

“有一个剧,我需要表演孙悟空连续后翻,怎么让手中的‘孙悟空’真正‘活’起来,我想了很久,后来找到了方法,把机关设计在‘孙悟空’的后背,用捻、搓、抡一套手势动作,一气呵成。”车渝江喜欢研究木偶的“表演特技”,穿衣脱衣、戴帽脱帽、玩折扇、甩水袖等等技巧的研究,都让巴渝木偶更加鲜活。他还将川剧绝活“嫁接”到了巴渝木偶戏中,让木偶变脸、吐火,技惊四座。

“巴渝木偶戏看着简单,实则对表演艺人的综合要求很高。表演艺人除声腔、身段、舞台表现等基本功外,还得会制作木偶。”身为传承人,他叹了口气,为传承的难,淡淡地吐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车渝江说,随着年岁的增大,他越来越少登上表演舞台,却也时常自娱自乐,练练基本功。眼下,他一手撑“嫦娥”的命棍,把“嫦娥”平且稳地高举;一手握扦,以捻、搓等方式控制“嫦娥”的手势动作,婀娜多姿。虽然没上舞台,但“嫦娥”依旧为大家舞起了红袖,人舞偶、偶似人,人偶合一。

车渝江说,这是《嫦娥舒袖》……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