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热浪滚滚,越要“合理安排”

机械轰鸣作响、工人有序作业,铺钢板、焊材料……这热火朝天的场景,在清晨7点的“快速路三纵线项目”施工现场上演。“天气太热了,钢板摸起都烫手。”钢筋工人王勇说,“还好,我们施工时间安排很合理,最热的时候,我们都在休息。”

合理的不只是“干两头、避中间”的错时施工方案,还有工友休息室里的空调、藿香正气水等防中暑配备,以及定期开展的送清凉和免费体检活动。越是热浪滚滚,越需要拿出关怀工人的有效举措,更需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好防患于未“燃”的“合理安排”,把每一次高温大“烤”,都当成民生之考、治理之考、智慧之考。

今年,高温天气仍旧来势汹汹,不容掉以轻心。连日来,多个区县相继发布高温预警,雨水和清凉总是“来去匆匆”;市气象台的数据也显示,8月,全市平均气温预计较常年同期偏高0.9℃,较去年同期偏高0.7℃;全市平均降水量则预计较常年同期和去年同期均偏少一成。

温度上去了、湿度下来了,这不仅是你我直观感受的“没走几步路就大汗淋漓”,更是户外劳动者工作的现实挑战,是整个城市供电系统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山林中潜在的火情隐患……高温形势不断变化,该如何稳妥应对?

高温之下、民生至上,“合理安排”就彰显于生产生活的场景中。

最近,来到重庆的轨道交通站点,你会见到不少蓝色塑料椅。今年,重庆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在各车站累计开放140个纳凉区。市民不仅可以在纳凉区休息,还能及时获取清凉油等防暑降温用品,车站工作人员则专门学习了高温天气下的应急技能,确保能随时帮助市民。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服务细节最能安抚人的“焦灼感”,最能彰显超大城市的治理品质。炎热季节的“以人为本”很具象,就是在人流密集区多设几个急救站点、在旅游高峰期多出几张“清凉地图”,就是在工厂车间里配够降暑设备、在施工安排上及时作出调整,就是用好户外劳动者驿站、严格落实高温津贴发放……靠前布置、提前考虑、充分关怀,才能为民生撑起“遮阳伞”。

高温之下、科学为要,“合理安排”要体现到对极端情形的防控中。

几年前的北碚山火,令多少重庆人心有余悸。晴热高温天气来袭时,森林防火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重庆四面山自然保护区的对策之一,是利用“点线面”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火情监测预警系统等数字化手段,有效助力先期火情应急处置。

高温看似野蛮,却也要向科学低头。对一座城市而言,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维系社会运转、降低安全风险,是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作为工业大市,重庆经不起“电量告急”,必须强化供给侧、需求侧统筹调度,最大限度增加高峰时段供给能力;作为山城,重庆要严防“山火作祟”,必须建立从预警到应急的全流程联动响应机制,善用数字技术筑牢安全基石。

高温天气总会结束,但“合理安排”要长期“做在前”,城市治理要一直“绷紧弦”。重庆的性格,就是从不害怕挑战和困难。只要齐心协力,便一定能扛过去。面对今年的高温,也是如此。

(原载《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