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办好群众满意教育我区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大同实验学校,孩子们认真上课。记者 刘 侃 摄 

       养成好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彰显优品格,培育德高业精的“好老师”;塑造亮品牌,铸就惠民有感的“好学校”;崇尚高品质,成就人人出彩的“好教育”……

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举全区之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强大的“15年高品质教育在渝中”,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从“有学上”的期许,到“上好学”的美好实景,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画卷在渝中半岛徐徐展开。

做优教育资源

提升校园整体发展水平

基础教育是我区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事关发展大计,更是民生工程。目前,全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5所,其中小学32所,初中1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国家、市级重点(示范)校15所,百年老校8所。

今年9月,大坪地区将迎来新校园——马家堡小学改扩建工程一期。该工程建筑面积约1.59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446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1435平方米,建有教室、报告厅、校史馆、架空层活动区、食堂等。改扩建一期教学楼主体颜色是以白色为主的柔和色调,并以橙色进行点缀,散发着朝气蓬勃的气息。马家堡小学改扩建工程一期仅是我区科学优化校点布局,提升校园整体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制定方案、规划布局,综合运用“迁、建、并、改”等举措,持续优化校点布局,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校园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不断提档升级校园品质,持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提升学校“气质”,办好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规划布局方面,我区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更新提升、人口动态变化等因素,按照“缩点扩面、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实施《渝中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2022—2030年)》,规划中小学37所。建立校点布局与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就近入学比例、初中三年巩固率、班额达标率均为100%。

项目建设方面,近三年全区累计投资15.48亿元,推进金银湾小学等17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完工巴蜀中学张家花园校区教学楼、竹园中华路小学教学楼等8个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优质学位2380个。

坚持高效协同

增强铸魂育人引领力

今年5月,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暨渝中区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复旦中学凯旋路校区举行。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于今年1月成功申报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从强化组织、团队、课程、活动、评价五大体系建设入手,搭建“家长学校”“渝中智慧家长”线下线上两个家庭教育平台,拓展特色家长学校、精品案例微课、专业讲师团队、品牌活动基地等优质资源库。

具体来看,我区构建校内提质和校外减负双向同步治理机制,形成“作业辅导+精品社团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多元化课后服务体系;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健全完善青少年读书行动、心理健康教育、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培育创建3所国家级及市级心理健康特色校、2所市级家庭教育实践校,挂牌成立区级智慧家长成长指导中心、39所“家长学校”,营造多元共治、轻负优效的协同育人“生态圈”。

作为积淀了厚重人文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重庆“母城”,我区守正创新、善用善为,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求真知、在润物细无声的大课中悟真谛,用“向上”精神攀爬出一条独具重庆特色、渝中烙印的红色思政教育品牌——“行走的思政课”。

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聚焦“共建思政课堂、共育思政队伍、共享思政场域”三项目标,实施思政铸魂“大课堂建设”“大师资培育”“大平台打造”三大工程,精选区内革命历史文物、实践教育基地50余处,挖掘串联10条精华研学路线,绘制全域思政研学地图,全区45所中小学、5万余名学生全覆盖参与。

聚焦人才引育

师资力量充盈队伍结构合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教师建设工作,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渝中,名校云集、名师荟萃。这里有全国模范教师,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左妈”的巴蜀中学教师左文珍,她用“心·识”育人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上“极致发展、持续发展”,在情感品质上“阳光开朗、大器上进”;这里有全国优秀教师、人和街小学音乐教师王娜,她满怀激情投入音乐教育中,用心用情培养有家国情怀、高尚情操、艺术修养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我区持续实施“三名工程”“群鹰、奋飞、领航”“十百千”等人才培育计划,打造“区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学科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周期名优教师成长体系。建成区级及以上“名校长”工作室7个、“名师”工作室36个、“名班主任”工作室7个。

此外,我区强化研训赋能,建立“国家—市级—区级—集团—校本研修”五级培训机制,打造“集智备课”“共生课堂”新范式;纵深推进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首席信息官(CIO)—种子教师—骨干教师—全体教师”梯队培养模式,赋能赋智教师专业成长路。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