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静 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名12岁的少年,怀揣鸿鹄之志,不负韶华前行,有了多重身份。校内,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习小标兵”,是“十佳少先队员”,是“五星好少年”;校外,她拥抱乡野,自觉成为乡村振兴的记录者、参与者、宣传者,通过150余小时志愿服务、数百张拍摄照片、近万字文字记录,以及参与拍摄美丽乡村主题宣传片,记录乡村建设新变化,宣传乡村发展新面貌,展示乡村振兴好成果,让更多人看到乡村、了解乡村、珍惜乡村、向往乡村。
她,就是重庆市人民小学六年级四班学生刘知静。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出关于做好2023年度“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发布了2023年度“新时代好少年”名单。刘知静成为渝中培育选树的又一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一次体验她与乡村结缘
一个生在城市、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为何与乡村结缘?这还要从刘知静三年级那年,重庆市人民小学组织的一次与潼南双江镇中心小学的城乡体验探索活动说起。学校希望以儿童教育儿童的方式,让城乡的孩子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而这场探索,也的确给了刘知静不一样的体验,点燃了她对乡村的热爱,开启了她对乡村的探索。
在那场活动中,她第一次结识乡村的小伙伴。他们一起搭灶台、包饺子、采苍耳、捉泥鳅,携手徒步两公里到达双江古镇。过程中,乡村小伙伴把煮好的第一锅饺子,让给刘知静先吃;在餐后休息时默默地把锅碗瓢盆清洗干净;在刘知静徒步劳累时,牵着她的手,以示鼓励、关心和帮助……这些点点滴滴,都触动着刘知静稚嫩的心。
“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这是她在重庆市人民小学校园里看到最多的标语,也是留在她心弦上最深刻的印记,于是她开始关注乡村,因为“每一个伙伴都应该拥有最美的童年”。
走进田间记录乡村变化
这些年来,刘知静经常听到工作于乡村一线的爸爸提及“乡村振兴”,便萌生了跟着爸爸进乡村,在希望的田野上施展她“学校小记者”才能的想法。
说干就干,她把关注乡村的想法转化为上下求索的实践,带着采访本和照相机,跟着爸爸一起来到乡镇农村,走进乡间田坎,用相机拍下成群结伴的鸭子、飘浮着青萍的池塘、田间辛勤的耕作者等美丽的乡村画面,用笔采访记录了农家乐的生意经、村里老人的欢喜事、乡村少年的未来憧憬等热气腾腾的乡村故事,甚至稻穗的重量、鸭子的习性、村里的微小变化,在她看来,都值得记录。
少年看乡村,有青涩稚嫩,也有独到视角。不知不觉,刘知静对乡村的关注就坚持了两年多时间,时间换成数字,是多达近万字文字记录和数百张的照片记录。
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渐渐地,刘知静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单纯的记录者,在目睹了大家为改变家乡面貌夙兴夜寐的努力之后,她有了更大的抱负——做乡村振兴的小小实践者。
又一次说干就干,她见到农场果园经营不佳,就向经理提出开发研学基地、发展研学项目的建议,帮助果园找到了发展方向;她观察到老年村民如厕不便,就向村干部提出向老人宣传使用马桶的方便和注意事项。此外,她还坚持参与到当地的社会实践服务中,积极帮助村民,热心农村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50小时。
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风景、乡村的变化、乡村的发展,刘知静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参与拍摄了主题宣传片《走进重庆西彭,品鉴美丽乡村》。当一道道亮丽风景、一份份建设努力、一个个经验成果在众人眼前铺开,宣传片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摘得了重庆市首届青少年全媒体创新创意大赛视频组的一等奖。这名小小少年,最终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孩童的最美笑脸,看到了乡村蕴藏的山水人文,看到了众人振兴乡村的真心和决心。
一百多年前,少年不坠青云之志,虽死犹生护中华。一百年后,少年不负年少芳华,红日初升谱写时代篇章,激起时代浪潮。在渝中大地上,近年来接续涌现出了2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0名重庆市“新时代好少年”、165名渝中区“新时代好少年”等一大批新时代好少年,渝中也充分发挥“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全区广大青少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典型效应成为群体效应、社会效应,使新时代渝中少年爱党爱国、阳光自信、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记者 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