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 渝中区将实施金融提质增效十大工程

4月20日-21日,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在重庆和新加坡同步举行,峰会上,重庆如何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各路嘉宾关注焦点。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重庆肩负的重大使命。渝中区作为重庆金融的发源地、成长地和集聚地,近年来全力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金融集聚优势持续凸显,金融核心地位持续巩固。目前,全区金融业增加值、保费收入、跨境结算量、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多项指标领跑全市。

来自渝中区金融办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433家,其中,市级以上金融机构184家,全国法人总部机构6家,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占全市近70%;2022年,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8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24.3%、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15.3%;保费收入达204.7亿元,占全市的22.1%;今年3月末,全区银行业存贷款余额达1.2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全市12.1%。

在建设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和推进金融开放方面,渝中区也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2022年,全区绿色融资规模超1140亿元;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中新金融合作服务项目132个、融资规模达186.8亿美元。2022年,全区跨境结算量达4183亿元,占全市一半以上。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渝中区聚焦发展绿色金融、优化营商环境、提质打造金融载体等方面,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渝中区政府区长黄茂军4月21日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渝中区以重庆绿色金融大道为重要平台载体,聚焦解放碑—朝天门区域,高水平建设金融总部集聚区,加快打造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持续壮大绿色金融产业。

同时,渝中区还深入实施金融惠企政策,当好金融机构与企业的“联络员”“服务员”,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重庆绿色金融大道为依托,提质打造金融载体,扩大集聚平台服务能级,巩固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下转2版)  (上接1版)

“依托良好的金融业发展基础,总结经验,渝中区下一步将高标准实施金融提质增效十大工程,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黄茂军表示。

十大工程包括:金融集聚发展工程,绿色金融创新工程,金融惠企示范工程,上市“育苗”工程,金融数字改革工程,金融人才支撑工程,专业服务配套工程,金融载体提质工程,金融对外开放工程,金融生态改善工程。

其中,金融集聚发展工程将打造金融核心区、建设金融拓展区、布局金融服务区,提升金融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按照相关规划,渝中区将聚焦解放碑—朝天门区域,加大力度招引法人金融机构总部、金融机构专业子公司等金融机构,高水平建设金融总部集聚区;发挥驻渝领事机构、外资企业富集优势,加快建设外资金融集聚区。同时,将聚焦两路口—化龙桥区域,大力推动新兴业态创新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金融高地,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形成金融科技要素集聚高地;聚焦商圈、社区等企业聚集度高、人流量大区域,优化布局银行、保险、证券等网点,持续扩大区域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

绿色金融创新工程将致力于集聚绿色专营机构,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黄茂军透露,下一步,渝中区将抢抓重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机遇,争取更多绿色金融中心、绿色金融事业部等绿色金融机构落户。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特色产品、丰富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金融惠企示范工程将致力于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供给,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标杆。如,开发“专精特新”等满足小微企业需求的专属融资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融资对接平台,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金桥行动”,建设金融服务港湾,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等。

金融对外开放工程将有序推进跨境金融业务创新,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接下来,渝中区将大力支持企业在自贸区建设开放账户体系,推动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等跨境金融服务,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金融生态改善工程将全面提升优良营商环境,大力提升金融中心影响力。下一步,渝中区将充分发挥成渝金融法院司法保障功能,联动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快推动中央法务区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生态。

“同时,渝中区将以这次中新金融峰会为新的起点,深入推进中新金融合作。”黄茂军说,如,将加快推动在来福士建设中新合作金融服务业产业园,争取中新理财通、基金通等创新试点,推动中新跨境绿色债、国际商业贷款等产品服务见量见效;探索推进跨境金融市场联通,与RCEP各成员国领事馆、商协会、金融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鼓励辖区企业与新加坡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双向投融资等。

(原载《《重庆日报》)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