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始终充满敬意

■李显福

小时候,去外婆家玩。一次坐车从大坪到较场口,汽车如蜗牛般经过一边是绿树掩映的陡坡,一边是悬崖的路段时,看见了几乎垂到汽车顶部的浮图关的巨大岩石上,赫然镌刻着一行大字“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懵懂的我不解其意。问大人,他们随口回答,就是建设我们的新重庆噻。

后来才知道,这是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在1950年1月发出的伟大号召。一年又一年,在中央的支持下,为了建设新重庆,全国各地伸出了友谊的双手,不仅提供了急需的物资器材,更是派来了特别能战斗的人,加入到建设新重庆的洪流中。

一次课余时间,就听家住大坪的老师说,在山坡与坟茔交错的袁家岗乱石岗,要建高级的医院和培养医生的医学院,今后看病不再难了。又听说,那医院是上海来建的。

回忆之箭射向60多年前……

上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着眼于西部的发展建设,决定西迁一些企事业单位到较为贫穷落后的地区。1955年决定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分别迁往西安、重庆。

考虑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全部迁往重庆将失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也将失去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附属医院的重要支撑,在广泛听取意见后,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提出了“母鸡下蛋”的办法:即上海第一医学院留在上海继续发展,同时担负起筹建重庆医学院的任务,这样“分迁”的方案得到了批准。

1955年10月,中央任命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陈同生兼任重庆医学院首任院长。同年11月5日,中央同意“抽调上海第一医学院部分力量在重庆建院”的方案。1956年初,上海第一医学院即公布第一批派往重庆医学院的人员名单,共计99人。

1956年4月26日,重庆市党政领导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重庆医学院建院问题,并形成《研究重庆医学院建校问题的会议记录》。这期间,卫生部提出上海第一医学院应选派一名院领导到重庆医学院担任副院长,陈同生首先想到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著名传染病学家钱惪。时年52岁的钱惪毫不含糊,一口答应。在钱惪的影响、动员下,上海第一医学院一大批教师前往重庆。

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外科学专家左景鉴教授,受命筹建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石美森副教授调任重庆医学院儿科系主任……

1956年10月27日,重庆医学院举办首届开学典礼,中央高瞻远瞩的决定胜利完成了。1955年4月至1960年7月,上海第一医学院向重庆医学院派遣人员的工作历时6年,共调派教师、医师、教辅医技和护理等各类人才400多名,其中有30多位著名专家教授,还有一大批在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为了创办这所学校,上海第一医学院的400多名人员“西迁”重庆,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因为有了这一批专家、教授、医疗设备、后勤等人员的西迁奋进,披肝沥胆,重医附一院和附属儿童医院等才陆续建立起来了。他们不仅是重医的创校功臣,也是西部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

1985年,重庆医学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

如果说,重庆医学能有今天的灿烂和成就,这400多人功不可没,《西迁无悔》随机采访记录的11人,只是400多颗重庆医学群星中的极少部分。不过,恰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管中窥豹,由此亦可见西迁者们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永不停歇的坚定步伐,用心血和汗水浇注的热气腾腾的动人记忆。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迁到重庆“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又岂止一个上海第一医学院,他们为重庆的建设、为重庆的腾飞贡献了青春,写就了壮美的诗篇。

斗转星移,春秋来去。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先后辞世,尚健在者也垂垂老矣,但他们的奋进足迹却长存巴山渝水,他们携手谱写的西迁精神必将代代相传。

永远记住他们!永远敬仰他们!

(本文摘编自渝中区文联文艺资助项目、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西迁无悔》自序)

作者简介:李显福,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