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工作

清新的空气,透亮的云彩天际,行走在渝中,青山碧水、绿道成荫的美景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

环境就是民生。把民生扛在肩、揣在心,加大对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不遗余力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区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也是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具体行动。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的部署要求,结合区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4月至5月,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区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探索创新从点上突破

建成全市首个无废菜市场

在大大小小的菜市场里,菜根菜叶、瓜皮果壳、鱼鳞内脏等,是每天都会产生的湿垃圾。如何从源头做好垃圾处置,促进低碳环保?4月21日,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走进石灰市菜市场,原本脑补的画面却不复存在。

只见菜市场内干净、整洁、敞亮。蔬菜、水果、肉铺、海鲜等商品琳琅满目,各归其位,身处其中感觉就像在一个环境舒适的大型超市。

除了销售常规菜品货物,石灰市菜市场还引入了蛋糕烘焙店、时尚餐饮店、特色小吃店等新业态。新业态的增加,让逛街购物体验感更好,但客观上也带来了更多的垃圾。执法检查组成员不约而同询问了垃圾的收运及处理问题。

据石灰市菜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菜市场每天产生垃圾约6至7吨,为维护菜市场干净整洁,管理方把废弃停车场改建为可日处理5吨厨余垃圾的处理站。

走进垃圾处理站,一台巨大的机器正在运转中。上料、搅拌打碎、加热发酵。经过10多个小时的处理,原本在菜市场被人诟病的湿垃圾,摇身一变为有机肥料。

执法检查组表示,将湿垃圾在源头就地处理,变废为宝,让市民从中受益。这无疑为全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提供了一个“新方案”。

坚持创新突破,科技赋能。执法检查组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执法检查,了解到全区在医疗废物管理、废物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收运等方面积极探索,建成了全市首家无废医院、有害垃圾暂存间和首个无废菜市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跟踪监督抓住问题不放

集中治理污水扬尘油烟噪声等污染问题

“渝中是老城区、建成区,我们还有一些生态环境的短板要补、污染存量的硬骨头要啃。”早在此次执法检查工作的动员部署会上,区人大常委会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实打实监督,有力推动区政府相关工作进一步改进完善。

“您对现在所处的环境满意吗?”“您身边存在的环保问题有哪些?”……这些与居民息息相关,又能最直接反映区政府贯彻落实法律情况的问题,来自执法检查组向居民发放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发放425份,收回425份。居民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及效果满意度85%,基本满意度12%,共计97%。

在此次执法检查中,检查组除了专题听取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等14个职能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9个具体项目外,更加注重广泛听取民声、察看民意、集中民智。

针对居民在调查问卷中集中反映的污水、扬尘、油烟、噪声等问题,执法检查组还深入街道和社区,进工地、入街巷,查企业、访居民,开展了暗访检查。

“有的小餐馆在居民区内,烹饪过程中产生大量油烟和噪音,周边的居民苦不堪言。”“每逢大雨,有些路段会渗水,影响居民出行。”……

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坦言,执法检查过程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拓宽检查范围,实现了检查组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能够收集到居民反映的大量信息。他说,此次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治理能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亮点作出示范、完善相关法律条款的意见和建议,都包含和浓缩了居民的诉求和愿望。

山水无声绿色为证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仅有23.24平方公里的渝中,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区人大代表徐千里提出,要充分利用坡坎崖、边角地进行绿化美化,建设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自然流畅、四季多彩的城市景观,使往日陡峭斑驳的坡坎,变成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区人大代表杨肃博说,区人大常委会对此次执法检查非常重视,在执法检查当中,总是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亲自带队检查,力度很大,更加坚定了他找准问题、及时纠偏、跟踪监督问效的决心和信心。

“检查是手段,效果是关键”。区人大常委会表示,要注重做好执法检查报告和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的督办、跟踪反馈工作。通过实地察看、进行座谈等方式,开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为“一法一条例”在渝中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为推动渝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记者黄清娴通讯员李雪念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