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将军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巴蔓子将军墓展厅。巴蔓子将军墓展厅入口。巴蔓子将军墓。巴蔓子将军雕塑。
“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寸土;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这副对仗工整、意味悠长的对联,出现于巴将军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文化墙,描述的是一位距今2300多年前的将军巴蔓子,为了守护国土,舍生取义的悲壮故事。
这位将军的陵墓就位于通远门附近,在巴蔓子墓几十米开外的地方,渝中为纪念这位历史人物,于2020年建成了巴将军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本期《寻城记》带大家回望久远的历史长河,去追寻千百年来,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足迹。
战国乱世他登上历史舞台
巴蔓子何许人?谈及巴蔓子将军这个人,话题要从巴国说起。
平时我们常听到“巴蜀大地”“巴蜀文化”,这是秦汉之后逐渐形成的概念。在先秦之前的巴和蜀,不仅在地域上有明显分界线,政权上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巴国和古蜀国。
据《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所载,巴国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大体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陕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而古蜀国“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其范围,东与巴国大致相邻于涪江流域一线,所以如今有“巴蜀交于合川龙多山”的说法。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巴蔓子将军便是巴国末期的历史人物。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更是到了惨烈的地步。巴国虽然远离中原,但也免不了同周边邻国互有战争,其中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东边大国,有“战国七雄”之称的楚国。
《华阳国志·巴志》说“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又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巴国多次迁徙都城并建立了陪都,说明了巴楚之争中,巴国处于下风。在这个时期,作为巴国重臣,巴蔓子登上了历史舞台。
忠信两全他断然舍生取义
在公元前4世纪的某年,什么原因巴国竟然向死敌楚国发出了救援请求?
《华阳国志·巴志》说“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
从史料上可知,当时巴国朐忍发生内乱,但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
楚兵至、叛乱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加之楚兵仍在巴国,背信弃义的结果,很可能会造成生灵涂炭。面对这两难的局面,巴蔓子如何抉择?
巴蔓子和楚国使臣说:“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拔剑自刎,割头授楚使。
楚臣无奈,捧巴蔓子将军头颅归。楚王唏嘘:“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厚葬蔓子头颅。巴国方面,则亦以上卿之礼于国都厚葬其身。
后世纪念精神颂于巴渝大地
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广为传颂。
两千多年来,巴渝大地的人们,用故事、说书、小说、木偶戏、论文等多种形式,对巴蔓子将军舍生取义、以头护城的英雄形象进行了演绎和阐释。
在巴蔓子墓里,刻有历代官吏和文人颂扬巴将军的诗词。清康熙朝进士龙为霖有云: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道光年间,黄中瑜有云:一个尸留两地香,想见当年气英武。身前为国靖干戈,身后乡祠祀尊俎。咸丰年间户部侍郎何彤云有云:臣头可得城难与,一剑临风谢强楚。将军真是社稷臣,不惜一身保疆土。
时间来到2009年,巴将军传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非遗保护中心还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巴蔓子的英雄传说带进了中小学校园。
那么,目前位于通远门的陵墓,是否便是将军的埋葬地呢?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文献明确记载巴蔓子墓地。巴蔓子身首异地,究竟巴国、楚国将其身、首分别葬于何地,从战国开始就一直说法不一,也从未被考古界发现。
如今我们看到的巴蔓子墓,其建造年代也不可考。明崇祯年间,礼部尚书王应熊看上了这块地盘,准备把墓拆掉修花园,老百姓制止毁墓,说这里埋葬的不是国王是将军,并附会为“巴蔓子墓”,俗称“将军坟”。
但必须说明的是,战国至今年代久远,拘泥于争论巴蔓子将军的陵墓,并无太大意义。我们纪念的是巴将军的大无畏精神,缅怀的是这种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
如今,在巴蔓子墓斜对面,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巴将军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已建成投用。下一步,渝中还将在公园地下层建设巴蔓子将军纪念馆,向市民、游客讲述巴蔓子将军的故事,弘扬忠勇顽强、爱国奉献、守信重德的精神。
文/廖松
图/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