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60件文物再现汉代繁华三峡博物馆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展厅全新亮相

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展一角。 本组图片由记者 黄清娴 摄

成都羊子山10号墓出土的东汉盐场画像砖。

丰都出土的东汉红陶衔珠神鸟。

忠县出土的东汉灰陶击鼓说唱俑。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巴蜀地区的汉代雕塑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5月15日,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展厅改造升级项目完工,正式对外开放,感兴趣的观众可免费前往观展。

焕然一新的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3楼,《巴蜀汉代雕塑艺术》是该馆专题类基本陈列,是对原有《汉代雕塑艺术》的改造升级。展厅面积约720平方米,共展出石阙、画像石、画像石棺、画像砖、陶俑、模型明器等巴蜀地区汉代雕塑类文物近16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47件(套),大都与墓葬文化有关。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设计精巧的灯光烘托下,展陈大厅既显得宽敞明亮,又层次分明,营造出了神秘、独特而又不乏舒适的观展氛围。展览主要由石雕万相、陶塑众生两部分组成。

石雕万相部分主要展示墓前石雕(石阙、石柱)和墓内石刻(画像石、画像石棺、随葬石雕)两类,辅以巴蜀地区汉代石阙、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与题材内容、巴蜀地区汉画像石等背景介绍。

“进入到汉代,石刻技术与艺术都得到极大发展,画像石是汉代石刻技艺的集大成者。其雕刻手法古拙,风格粗犷又颇具气势,时代特色鲜明,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三峡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夏伙根介绍,本次展览重点展品有邓家沱阙、泰始五年石柱、车马出行·宴饮伎乐画像石、车马出行画像石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当属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的车马出行·宴饮伎乐画像石,画像石共有八块,出土时分别镶嵌于墓葬前室左右两壁,呈现的是墓主人车马出行和宴饮伎乐两部分画像,整幅画面人物众多、场面浩大、气氛热烈,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分体现了汉代达官贵人生活的奢华。

陶塑众生部分文物则以墓室建筑装饰(画像砖)与墓内随葬品(陶俑、模型明器)为主,通过成组集中和分类展示两种形式,为观众全面呈现了馆藏巴蜀地区陶塑艺术的精华。

“汉代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墓葬内多随葬陶塑的人物形象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陶塑动物形象或用具,形成一定的组合,以求构建死后灵魂生活的美好空间。巴蜀地区的汉代陶塑以模制的画像砖和陶俑为主,内容风格特色鲜明,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夏伙根介绍说,本单元的重点展品有盐场画像砖、弋射收获画像砖、讲学画像砖、西王母画像砖、大竹林出土画像砖、灰陶女厨俑、灰陶击鼓说唱俑、红陶衔珠神鸟。其中,九龙坡大竹林汉墓出土的一组画像砖是迄今为止重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例装饰画像砖,其题材内容多样,包括米仓、双阙、胡人相扑、百戏、日神、西王母等十余个画面,特别是其采用的阴线刻技法,在巴蜀地区汉代画像砖中极为罕见。 (记者黄清娴)

编辑:张烨